药材名称:莪术
名称出处:《开宝本草》
概况
异名:蓬莪(《本草拾遗》),蓝心姜、黑心姜、绿姜(两广),风姜(海南)。
基源:为姜科薑黄属植物莪术、桂莪术、温郁金、川郁金的干燥根茎。
原植物:莪术Curcuma aeruginosa Roxb.。桂莪术C.kwangsiensis S.G.Lee ef C.F.Liang。温郁金C.wenyujin Y.H.Chen et C.Ling。川郁金C.sp.。
历史:莪术原名蓬莪,始载于《本草拾遗》。但历代本草收载的莪术多包括多种植物。如《本草拾遗》谓莪术:“一名蓬莪,黑色;二名蒁,黄色;三名波杀,味甘有大毒。”又《证类本草》载有端州蓬莪茂和温州蓬莪茂二种。以上除波杀之外,可认为是薑黄属植物,应用情况与今相符。薑黄属植物未见有“大毒”的记载,故波杀可能非本属植物。
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80~150cm。须根较短,近末端膨大成肉质纺锤状,断面黄绿或近白色。主根茎陀罗状至锥状陀罗形,侧根茎指状,断面黄绿色至墨绿色,或有时灰蓝色。叶鞘下段常为褐紫色;叶片4~7,2列,叶柄短,为叶长的1/3~1/2或更短;叶片长圆状椭圆形,长20~50cm,宽8~20cm,两面无毛,在叶片上面沿中脉两侧有1~2cm宽的紫色晕。穗状花序圆柱状,从根茎上抽出,长12~20cm,径4~7cm,有苞片20多枚;缨部苞片长椭圆形,长4~6cm,宽1.5~2.0cm,粉红色至红紫色;中下部苞片近圆形,先端钝圆,淡绿色至白色,长2~3.5cm,宽1.5~3.2cm。花未见。花期4~6月。(图见《中药志》.第2版.第2册.124页.图100)
桂莪术为多年生草本,高50~110cm。块根肉质纺锤状,断面白色。主根茎卵圆形至卵形,较小,侧根茎指状,断面白色或微黄色。叶片4~7,2列,叶柄短,长约为叶片的1/4;叶片长椭圆形,长15~35cm,宽5~7cm,两面密被粗柔毛,有的型别沿中脉两侧有紫晕。穗状花序圆柱状,先叶或与叶同时从根茎上抽出,或从叶鞘中央抽出,长约8~13cm,径约4cm;缨部苞片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,先端粉红色至淡紫色,腋内无花;中下部苞片卵圆形,淡绿色,腋内有花2~数朵;苞片数枚,椭圆形;萼筒白色,先端具3齿;花冠近漏斗形,长约2.5cm,花瓣3,粉红色,长圆形,上方一片较大,先端成兜状,侧生退化雄蕊形状与花瓣相似,淡黄色,脣瓣近圆形,淡黄色,先端微凹;花药基部有距;子房下位,花柱细长,基部有棒状附属体2枚。花期4~9月。(图见《中药志》.第2册.第2版.彩图14)
温郁金为多年生草本,与前种不同为主根茎断面柠檬黄色,或皮层有时白色。缨部苞片蔷薇红色。花瓣白色。能育雄蕊1。花期4~6月。(图见《中药志》.第2册.第2版.8页.彩图8)
川郁金为多年生草本,高80~120cm。块根肉质纺锤形,断面微黄色至白色。主根茎陀罗形,侧根茎指状,断面柠檬黄色。叶片4~7,2列,叶柄短,长约叶片的1/3~1/4;叶片长圆形,长50~70cm,宽10~15cm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下延至叶柄,叶片两面有茸毛,尤以叶背为甚。花未见。(图见《中药志》.第2册.第2版.126页.图101)
生境与分布:莪术生于山坡、村旁、半阴溼的肥沃土壤上,亦见于林下。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。浙江、福建、湖南等省有少量栽培。
桂莪术生于向阳,土壤溼润、肥厚的水沟边、林缘、山坡地上。野生或栽培。分布于广西、云南等省区。
温郁金生于向阳、溼润的田园、水沟边上。野生或栽培。分布浙江南部。
川郁金生于向阳、肥沃的山坡上。栽培或野生。分布于四川犍为、沐川等地。温江地区栽培。
化学性质
含挥发油,主要成分有α-和β-蒎烯、莰烯、柠檬烯、桉油素、松油烯、异龙脑、龙脑、石竹烯、丁香酚、芳薑黄烯、薑黄烯、姜烯、环氧石竹烯、莪术酮、莪术酮C、薑黄酮、芳姜酮、大牻牛儿酮(Germacrone)、莪术二酮(Curdione)等,又从挥发油中分得莪术烯醇、异莪术烯醇、吉马酮、莪术酮[1,2]。
参考文献
[1] 药学学报 1982;17(6):441。
[2] 中草药 1986;17(6):6。
更多信息: 凯时app 汇旺担保 狗推 汇旺担保 金边 汇旺担保 查开房记录